服务社会篇:扎根闽东办大学 服务地方履担当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4-15 作者:

服务社会篇:扎根闽东办大学 服务地方履担当

——宁德师范学院“回眸‘十三五’· 奋进新时代”系列文章


十三五期间,学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福建没有理由不把教育办好”和“振兴闽东的希望在教育”的嘱托,坚持“师范性、应用性、地方性”的办学定位,践行“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的办学理念,扎根闽东大地办大学,充分发挥人才、平台和技术优势,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新福建、新宁德建设提供在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上注入新动能,增添新活力。

一、抢抓机遇、主动作为,优化专业结构

学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围绕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等宁德四大主导产业、新兴战略性产业和乡村振兴“8+1”产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专业布局,新增设置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海洋资源开发技术、车辆工程等10个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对接的工科专业,占增专业的57.89%,新增护理学、药学等医学类专业,补齐了闽东北区域卫生教育短板;着力构建专业集群,积极为区域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服务,为宁德冶金新材料、新能源、电机电器等千亿产业集群和水产养殖、社会科学、茶产业、创意文化、特色旅游、农产品加工、医疗养老服务等第三产业新业态服务。

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完善体制机制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调研时提出的“多上几个大项目,多抱几个金娃娃”的殷切希望和指示精神,主动寻求与政府、行业、企事业单位的合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促进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与宁德市教育局签订了“三位一体”师范生培养协议,保障乡村教师人才培养;先后在青拓集团、三祥新材、福建亚南电机有限公司等130多个企事业单位和7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共建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有效搭建了学生顶岗实习、教师下企锻炼、人才共享、科技协同创新平台。以“双主体、四联动、八共建”的产业学院建设模式新增共建了青拓产业学院、中科曙光产业学院等4个产业学院和三祥订单班、青拓订单班、方志专修班各1个。努力将产业学院建设为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学校与福建省方志委联办方志专修班为全国首创,两届已培养学生62人;与中科曙光产业学院联合培养学生数近300人,三届“青拓班”学生近两百人,青拓集团有限公司就业在岗学生达24名。

三、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实现提质增效

学校立足区域科技创新发展,进一步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引导教师拓宽研究领域,开展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开展对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重大带动作用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的攻关,加强重大项目的协调组织,有效提升了教师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和能力。近年来,我校科研经费累计1.4亿元,新增各级各类项目170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学研究项目23项、教育部项目6项,省部级科学研究项目180项,服务地方科学研究项目88项;新增各级各类平台、研究机构总数达108个,建设有省级“精准扶贫与反返贫研究中心”、“化工新材料”科技创新团队、“动力电池材料研发协同创新中心”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研究中心”等,在福建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省级科技创新团队、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省级社科研究基地方面取得突破,标志着我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跨上一个全新的标志性的台阶。教职工获得发明专利80件,实用新型专利370余件,软件著作130余件,外观设计16件,教师发表学术论文共1003篇,推动教师把论文写在生产车间和田间地头,不断提升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四、校地联动、合作共建,助推区域发展

主动融入扶贫战,助力脱贫攻坚。学校成立闽东乡村振兴学院,实施“三农”人才培养提升、乡村振兴科研支撑、乡村教育文化扶智扶志、乡村健康卫生志愿帮扶、乡村振兴创新创业、乡村振兴组织共建等六大工程。遴选了60位导师进入闽东乡村振兴学院师资库,建立了具有129门理论和技术课程、80门现场教学课程的乡村振兴课程超市,确立了35个乡村振兴现场教学点。在疫情防控期间,开展“田教授”系列网络课堂8期,走进茶山、走进葡萄酒酿造基地等,18万多位学员在线学习。与宁德市农村农业局联合开展3期“闽东名茶品鉴室”系列活动在线学员达27万人。开展了“助力智慧农业发展,打造‘行走’的田间课堂”为主题的教学实践服务活动,实地培训30余场次,参训学员1500余人。依托继续教育服务平台,每年举办中小学教师岗前培训、学科带头人培训、少数民族电子商务、卫生专业技术资格等各类继续教育累计达13000人次。

加强校地联动,服务地方区域发展。学校积极与地方政府建立校地联盟,先后和蕉城区、福安市、福鼎市、屏南县、周宁县、霞浦县、柘荣县等签订校地合作战略协议,积极主动为乡镇的发展和现代农业、现代旅游业、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等提供服务。依托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研究中心、精准扶贫与反返贫研究中心、闽东旅游扶贫研究中心、教育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所等服务平台,积极参与宁德市各类规划和调研活动,实现校地联动,信息互通为地方区域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和决策咨询,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服务地方政府部门各乡镇和企业开展横向服务地方项目149项,累计横向服务地方到账经费1034余万元,专利成果转化7项,转化经费达193.9万元。

学校先后选派24名干部赴新疆、福州、宁德市各县团委等部门和贫困村参加挂职锻炼,筹措资金2500多万元,有效推动了项目、资金和产业及时落地。先后选派2批共36名优秀处级干部挂点溪南村和官岭村的24户贫困户,争取发展项目20余个,帮助贫困户成功实现脱贫,脱贫率达100%。挂职干部牢记初心使命,主动担当作为,攻坚克难,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深受干部群众的拥护和好评。

五、志愿服务,奉献社会,展现青年学子担当作为

学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每年组建政策宣(讲)传队、义务支教、乡村义诊、“红十字”知识培训、电器维修、计算机维修、绿点环保社团、关爱自闭症儿童蓝丝带、“文明餐桌”劝导、集爱志愿者服务、文明城市建设等600多支专项社会实践服务队,开展政策宣讲、假期支教服务、环保宣传、城建宣传、敬老院献爱心等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持续开展学习《摆脱贫困》系列活动,带头讲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的故事,传播闽东之光。2019—2020学年,在校生参与志愿服务18594人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小时总数达到503218.5小时、献血量达415单位。

学校坚持了30多年的“后山夜校”教育扶贫已打造成为高校学生支教服务地方的样板工程,2017年荣获第十四届“福建省青年五四奖章集体”,201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学生社团。坚持选派优秀学生到全市20多所中小学校顶岗实习,其中赴蕉城区虎贝乡文峰小学顶岗实习支教团队主动地服务基层、服务乡村、服务学生、潜心教书育人,受到学生和村民们的广泛认可,成立的学生党支部2018年被确认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福建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对我校学生志愿服务第十六届福建省运动会第十届老健会,以及师生社会实践、顶岗实习、支教服务等多次进行了专题报道,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和服务地方发展得到教育部评估、认证专家和社会的充分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