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篇:狠抓学科专业建设 夯实内涵发展根基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4-15 作者:

学科专业篇:狠抓学科专业建设 夯实内涵发展根基

——宁德师范学院“回眸‘十三五’·奋进新时代”系列文章


第一次党代会以来,我校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国家和省“十三五”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宁德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快推进人才供给侧改革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步伐,加快我校内涵式建设发展,全面优化和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学校学科专业建设质量稳步提升,取得较好成绩。

提升学科建设质量,推进硕士学位培育建设

学科建设紧扣学校“师范性、应用性、地方性”办学定位,立足宁德,面向福建,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服务地方发展。现有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法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8个学科门类,学校现数学、生物等2个省级重点学科生物学、教育学(数学学科教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4个省级应用型学科。

学校聚焦硕士点培育建设、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引领,整合资源,重点推进”的原则,稳步推进“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立项建设”以现有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学、机械工程(培育)4个省级应用型学科建设项目为抓手,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硕士人才的需求,制定了《2018年宁德师范学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实施细则》、《宁德师范学院联培硕士生助管、助研、助教岗位管理办法》、《宁德师范学院联培硕士生优秀奖学金评选办法》等制度文件6件持续推进硕士学位点建设积极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到2021年,学校拥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37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46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达到25.3%,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达到82.8%,达到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申请的基本条件。

优化调整专业结构,积极对接产业发展

学校主动适应福建、宁德经济社会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逐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基本形成以教师教育为基础,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法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专业结构协调发展的格局。紧密围绕宁德市四大主导产业和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对标宁德市乡村振兴“8+1”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推进学科内涵式建设,新增设置服务产业急需和补齐民生短板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的应用型专业,以特色专业建设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新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转型发展急需的专业,2016年至2020年7月,学校新增本科专业11个,工科专业6个、占54.54%,新增闽台联合人才培养项目9个,积极为区域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服务,为宁德冶金新材料、新能源、电机电器等千亿产业集群和水产养殖、社会科学、茶产业、创意文化、特色旅游、农产品加工、医疗养老服务等第三产业新业态服务。

截止目前,全校10个二级教学单位共有41个本科应用型专业,其中师范类专业13个(4个兼招)、非师范类专业28个,3个应用型专业群(含省级示范1个),6个服务地方产业特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一流专业4个,分属8个学科门类,其中文学类4个、理学类5个、工学类14个、教育学类4个、管理学类5个、法学类1个、艺术学类1个、医学类3个,已基本形成以教师教育为基础,文理工管艺医协调发展的格局。

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推进师范专业认证

十三五期间,学校加大师范专业建设力度,大力推动师范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以新理念、新模式构建师范生培养体系,对标教师教育质量监控认证体系,进一步健全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4321”教师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按照“4个目标、3家协同、2个路径和1个中心”的要求,构建教师教育新体系实现师范性和学术性、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综合素养和实践教学技能、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等4个相结合为目标,以“大学-政府-中小学(幼儿园)”3家协同为模式,实施校内、校外“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行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双导师制”的2个路径,探索建立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1个中心),聚焦师范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遵循“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基本理念,依照“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原则,重构人才培养方案,致力于培养具有“四有”教师品质、卓越教师素质、未来教师气质的优秀教师。有效地推动了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的不断提升,擦亮了我校师范底色。到2020年,学校汉语言文学和应用数学2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论证。

推进产教融合发展,提升专业建设质量

十三五期间,学校着力把校企协同育人项目作为向应用型转变的有力支撑,把产教融合作为向应用型转变的重要抓手,引入优质教育资源以推动学校的转型发展。加大产学研合作的领域与力度,把学校的人力资源、创新平台资源和信息资源转化为产学研合作和智库的优势,紧密对接行业企业生产一线实际,统筹校内外教学实践资源建设,实施“585”协同育人计划,以实验(虚拟仿真)教学示范中心、案例库、课程、教材、实验教学项目等项目立项建设教学平台。五年多时间,学校新增产业学院4个、订单班1个、方志人才培养专修班1个、教育部产学合作育人项目12个,建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00多个、新增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新增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类)6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精品项目2门、“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精品项目1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一流本科课程10门,获批省级本科优秀特色教材1本、省级教改项目29项(其中重大教改项目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初见成效。

强化实践育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学校坚持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培养学生广博的人文与自然科学素养、思辨能力和个人良好品德修养的“通识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具有所学专业领域较强基础和应用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具有较强职业规划和适应能力的“职业拓展特色课程体系”。改革非专业素质学分认证计划,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实现第一、第二课堂的有机衔接;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学科专业技能竞赛为抓手,实施“卓越—拔尖培养计划2.0”,着力提升大学生“三创”能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学校创新创业园建设由原来的1000平方米增加到4000平方米,校园创新创业氛围不断增强,学生创业团队由原来的15支增加到30支,创业团队产值每年达到600多万元。创业园先后获评宁德市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十三五期间,我校大学生共获得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省级及以上项目18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0项,在第四、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福建省决赛中获得2银8铜的好成绩,学校荣获“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精准扶贫奖和优秀组织奖;获省级及以上学科专业竞赛560项,其中国家级249项、省级311项;在第四、五、六届全省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8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14项,学校连续三年获得优秀组织奖。

扎实抓好闽台合作,稳步推进开放办学

我校不断推进闽台合作,积极引进台湾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发挥台湾优质师资的“导师”功能,建立优秀的应用型教学团队,以进一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与台湾义守大学、台湾虎尾科技大学、台湾侨光科技大学等台湾高校开展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目前学校共有9个闽台合作项目,涉及8个专业,共有学生799名。

学校还积极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扩大开放办学。先后与德国比勒费尔德中等企业应用技术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探索合作办学的方向和模式,提升师生的国际化视野,2019年我校首批交流生赴马来亚大学交流学习,同时我校教师赴马来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20年省教育厅会同省公安厅、省外办已审查同意我校招收与培养国际学生。2020年7月17日,根据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关于对河北工业大学等14所高校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本科学生备案的函》(教港澳台办[2020]103号)有关精神,同意对我校自2021年起面向港澳台招收本科学生予以备案,我校具备招收港澳台地区本科学生资质。